沈涵,1990年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新吴区政协委员,无锡乘风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CEO。2008-2016年在美留学工作,取得俄亥俄州立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硕士学位,曾就职于著名的Cheng Power Systems公司,从事蒸汽注入式燃气轮机的改造设计工作。2016年学成回国就职于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主持设计了两型号燃烧室火焰筒并开发了国内首次燃烧室光学诊断试验,开创了光学诊断在型号发动机上的应用先河,并获中国航发科技进步特等奖。2021年初,从航发商发离职创办无锡乘风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无心插柳 心之向往“蓝天”事业
航空航天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其具有技术门槛高、技术壁垒高、投入大、升级方向单一的特点,很少有90后会选择进军这个行业。沈涵身边不止一个人问他,怎么会投身这么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这都源于他的求学经历。高中毕业后,沈涵从无锡赴美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参学,原本念的是化工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在大学库房里看到一个国产的飞机机头,打听之下才得知是我国1988年赠送给美国的“歼八”机头,当时最先进的飞机机头被人遗弃在库房里,给沈涵的触动不可名状。回到宿舍,他考虑再三,在大学第一年就把自己的专业改成了航空航天,也暗自立誓要好好攻读,学到真金白银,通过自己的钻研,了解清楚我们和美国间的技术差距到底在哪里。2015年,他和同学们首次证明了流体力学中湍流涡流结构的能量转换问题,对大规模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推动了大涡模拟计算的技术进步,这件事给了沈涵很大的信心,为他后期回国创业注入了一针强心针。
少年凌云志 开启创业之路
回国后,沈涵没有马上创业,而是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主持燃烧室火焰筒设计工作。期间他和团队开发了国内首次带涂层的异型气膜孔加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2020年,完成了国内首台双层壁火焰筒设计和制造,使中国民用航空发动机火焰筒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持平,他也因此获得了2020年中国航发科技进步特等奖。通过苦心钻研和团队配合,短短数年,他们团队开创了光学诊断在型号发动机上的应用先河,完成了国内首次高压燃烧室光学试验,成为世界上首次在6个大气压情况下完成的燃烧光学诊断并成功捕捉到了罕见的震荡燃烧光学影像。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回想起大学的经历,沈涵深知,国内航空领域关键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怀揣着一腔孤勇和报国之志,沈涵于2021年创办了无锡乘风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2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专注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零部件制造。
怀科技报国心 一往无前乘风而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航空产业的塔尖上,必将刻上无锡印记。”沈涵与团队怀揣着这一信念,致力于填补发动机热端部件1050摄氏度与2000摄氏度之间的技术空白。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择打孔+涂层的研发路径,并以此为攻坚克难的关键点。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技术的攻克将成为乘风航空的核心竞争力。在第一期工程完成后,乘风航空将具备国内唯一的集热部件气膜孔加工、新一代涡轮叶片PtAl涂层及极端环境考核试验为一体的能力。其中所涉及的关键装备均为公司所自研,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解决了目前航空发动机所面临的多项“卡脖子”问题。“以工艺成就中国航空发动机,同时做成行业标杆”,这是乘风航空的发展目标。
沈涵说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推动国防建设、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对我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下游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对区内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可以起到极强的带头作用。
在今年的新吴区二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沈涵针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交了一系列建议,很快,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启动仪式在新吴空港举行。随着航空航天产业园的全面建成,必将促进新吴区乃至全市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骨干企业加速壮大、产业能级加速攀高,成为“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高地。
大势已至,未来可期。“乘风人”必将乘地区、行业发展之风,一往无前为大国铸重器。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航空产业的塔尖上刻上乘风印记,书写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