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嬗变 新起点开创“锌”天地——江苏鑫诚锌业有限公司诞生记
2023-06-05
 

  锌业产业是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早在2017年,江苏省“263”专项行动以来,樊川镇对生态红线区域、非工业集中区氧化锌生产企业实施全部关停、搬迁、重组,通过推进产业集聚、引导企业转型,闯出了一片“锌”天地。 

  危机笼罩,支柱产业面临“灭顶之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务工的樊川人发现,当地工业生产会产生一些工业废料,在这些废料中,樊川人发现了商机——提炼“粗锌”。此后,一船一船的工业废料,通过发达的水运送到樊川,锌业开始在樊川生根发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樊川镇境内的锌企累计达到了44家,从业人员达到了近2000人,锌业的工业开票也突破了10亿元大关,樊川锌业占据全国市场12%,华东市场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锌业之乡”。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却迎来了一场“危机”: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时提出,要尽快将樊川镇三阳河两岸100米范围内的企业搬迁出去。而全镇有一大半的氧化锌企业在这个范围2017年,省“263”专项行动开始后,该镇36家氧化锌企业须在2020年6月底前全部关停或搬迁。也就是说,全镇境内的44家锌企里,除了1家锌企业的位置符合要求外,其他43家企业须迁出或关停。 

  生态红线不容触碰,政策规定必须执行。可若是简单“一刀切”式关停,发展数十年的锌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势头也将受阻,近2000人面临失业。樊川镇党委政府及全镇锌企都面临一次大考,为锌业企业找出路,成了一道必答题。 

  破局嬗变,产业聚集转型效应初现 

  在不折不扣完成化工专项整治任务的同时,如何为本地氧化锌产业发展寻找新空间?答案是:既做关停关闭的减法,又做集聚发展的加法。 

  身为江都区锌品行业协会会长及锌业集团党总支书记闻德忠,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拆除三阳河边的旧厂区在他带领下,该镇40多家化工企业关闭和拆除工作平稳有序完成。与此同时,在省、市、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闻德忠带头联系各企业负责人,研究制定了建设氧化锌锌业集中区的规划,申请在生态红线1公里外的工业集中区构建氧化锌产业新版块,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关停和搬迁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做强做优,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值得欣喜的是,《关于樊川镇氧化锌企业关闭、搬迁重组进入工业集中区集聚发展的请示》的方案,得到省政府高度肯定,批复同意该镇在三阳河1公里外且安全、环保符合要求的工业集中区,对氧化锌产业重组集聚发展。2020年4月,前期关停的10家锌业企业组建成鑫诚、华晨两家锌业集聚发展区,其中鑫诚锌业集团由原兴发、双荣等6家企业整合重组,华晨锌业集团由华强等4家企业整合重组。樊川镇锌产业得以涅槃重生! 

  展望未来,打造绿色智造锌业生产基地 

  “集团由原鑫诚、兴发、双荣等6家企业整合重组,对生产统一规划、设计、投资、管理,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效应。江都区品行业协会会长、鑫诚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闻德忠介绍,鑫诚锌业一期投入2亿元,瞄准“高端、绿色、节能”目标规划建设在厂区,绿色智造元素随处可见:过去烧煤炭,改为烧绿色清洁能源天然气,能耗降低20%;引进国际先进锌氧炉,一条线日产15吨,产能增加了10倍,人工减少了1/3;制造变“智造”,从投料、收集到包装等全过程,实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操作。 

  过去,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生产装备落后企业重组产业集聚后,对生产统一规划、设计、投资、管理,形成产业再造、集聚效应,书写了1>6的神话去年完成开票销售15亿元,今年1季度,锌业累计工业开票近5亿元,全年更是有望实现20亿元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