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骼,多年来,江苏民营经济以制造业为根基蓬勃发展,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十三地市中,被誉为 " 全国最强地级市 " 的苏州对江苏经济的贡献尤为出众。在这座温婉的水乡,勤劳聪慧的苏州人不仅建起了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还孕育了多家千亿级的民营企业。江苏 11 家千亿民企中,苏州企业占 5 家,且均是制造业企业,为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 " 样本 "。

△ 沙钢集团某轧钢车间
【初心】千亿民营钢厂的坚守
发达的制造业是苏州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所有制造业中,钢铁工业被称为基础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张家港是苏州代管的四个县级市之一,临江达海,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旧称叫 " 沙洲 ",千亿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的就是因此而命名。1975 年建厂的沙钢,从一个自筹 45 万元的轧钢车间起家的小厂,已经成为年产钢能力超 4000 万吨的 " 钢铁巨头 "。今年,沙钢连续 12 年跻身 " 世界 500 强 "。
2002 年,沙钢成功实施了被欧洲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工业搬迁工程,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蒂森克虏伯钢厂整体搬迁到扬子江畔。以沙钢为原型的工业传记电影《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就完整还原了这一钢铁史上的壮举。
作为工业制造的基础性行业,沙钢集团的高质量发展并没有什么捷径,靠的是坚守和初心,围绕主业改革创新。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陈少慧告诉记者,沙钢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武器是科技创新。想要通过创新创造价值,投入自然不能少,未来五年,仅张家港本部就会投入 300 亿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研发、生产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
在炼钢车间内,记者几乎看不见工人,沙钢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冶炼生产。对此,在陈少慧看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生产效率提高是必然的,但仅仅实现自动化生产并不够,未来还要探索更智能的生产模式,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提质增效。

△ 恒力集团产线
【逆袭】盛泽镇上的 " 千亿双子星 "
怀着 " 钢铁报国 " 的创业初心,沙钢在苏州最北端打造出了一座 " 钢铁之城 "。而在苏州最南端的吴江区盛泽镇展现出的气质却相反,这里因生产绵软的丝纺品而闻名。如今,盛泽镇坐拥两家千亿级民营企业,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两家以纺织起家的企业双双跻身 " 世界 500 强 ",无愧盛泽镇 " 绸都 " 的美称。
盛泽镇不仅是苏州的最南端,也是江苏的最南端,南接浙江杭州、嘉兴,东临上海,西濒太湖,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两大民营企业堪称 " 盛泽双子星 ",分别位列 " 世界 500 强 " 第 107 位和 455 位。其中,盛虹集团是今年首次进榜,从一家不足百人的村办小厂到 " 世界 500 强 ",盛虹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

△ 盛虹集团生产车间
28 年前,盛虹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印染企业,最初只是承担纺织行业中下游端的其中一环。兢兢业业恪守主业,从而慢慢壮大是很多优秀民营企业的特质,这一点在盛虹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对盛虹来说,他们的发展思路很明确,就是聚焦主业、不断创新。从印染起家,通过并购、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稳定前行,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2003 年,盛虹开始摸索纺织业的上游产业,正式进军化纤行业,从特殊纤维入手,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构建出一条从印染、化纤到石化、炼化的新型高端纺织产业链。
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一直是盛虹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对于对于现阶段的盛虹来说,高质量发展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绿色发展。盛虹近年来重点打造的 " 拳头产品 " 再生纤维,是一种 " 变废为宝 " 的技术。即将废弃的塑料瓶回收后,经过多道工序,变成柔软有弹力的纤维,进而制造各种纺织产品取代传统的原生纤维。目前,盛虹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再生纤维供应商。
比盛虹 " 小两岁 " 的恒力集团始建于 1994 年,总部地点也设在盛泽镇,两家企业相距不远。恒力集团在 " 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 100 强 " 榜单中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 " 江苏制造业最强民企 "。
务实与专注,是恒力 26 年发展历程中从未摒弃过的态度。恒力立足主业,从最初的小厂成长为一家以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峰表示,恒力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是围绕化工全产业链为主业进行的,做的是 " 一滴油到一匹布 " 的生意。目前,恒力集团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 PTA 工厂,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布局了苏州、大连、营口、宿迁、南通、泸州、榆林、惠州八大产业基地。李峰说,恒力不随便跨界,每次前进都是在相关产业链上游探索的结果。现在是 " 一滴油到一匹布 ",未来我们要做 " 一块煤到一匹布 "。

△ 亨通自主研发光纤预制棒 亨通集团供图
【破局】把国外垄断的技术做出来
技术创新是伴随着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立足,就必须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但是,如果企业发展被国外垄断的技术所牵制怎么办?苏州另外两家千亿级民企给出答案就是 " 自己研发 "。
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刷抖音、看直播,通信服务早已全面覆盖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从 2G 到 5G,通信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离不开光通信技术的突破。亨通集团作为专注于在通信网络和能源互通两大领域提供服务的技术性制造企业,曾被一根小小的光棒卡住了 " 脖子 "。
许多年前,全球光通信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中国要用光纤大多依靠进口,市场被国外垄断,每芯公里光纤价格超出 1200 元。价格高也没有办法,通信行业吃了没有核心技术的亏。于是亨通决心自主研发创新。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研发人员在屡试屡败中一点点进步。
2010 年,亨通最终完全掌握了制造光纤、光棒的核心技术。中国光纤的价格也降到了几十元每芯公里,数亿网民也因此享受到了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亨通发展驶向快车道,如今,亨通研制的光纤网络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 15%,国内市场占有率 25%。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的镜头也聚焦到亨通集团在海洋、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成就。展示了亨通依靠自主创新、系统集成等技术,为马尔代夫承建的环岛跨海通信工程。

△ 协鑫集团部分硅料产品
协鑫集团也曾陷入过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同样的困境。协鑫集团主营业务聚焦新能源、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链领域,涉及行业包括环保、能源发电、光伏等。旗下拥有 2 家 A 股上市公司和 2 家 H 股上市公司,其中,港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能源从事的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端硅材料的生产和研发。
据保利协鑫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福介绍,公司从 2006 年进入硅材料领域,多晶硅的生产是第一道坎,不过公司很快克服了这个难关,开始自主生产多晶硅,现在不仅可以为市场贡献足量的硅料,还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成本。
然而,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协鑫来说,仅仅打破国外的垄断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技术领域布局,颗粒硅就成为了协鑫重点打造的项目。作为全球领先的高效光伏材料研发和制造商,协鑫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工艺革新。今年 9 月和 10 月,协鑫分别在江苏徐州和四川乐山开建两个颗粒硅项目。此次扩产的 FBR 颗粒硅项目,正是光伏材料革命性产物。
尽管在光伏行业最低谷时期,协鑫在研发上的投入却始终没有减弱。用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王东的话说:" 我们是技术性企业,科技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无论是多艰难的时期,研发上的钱一分都不能省。"
2020 年上半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 1.55 万亿元,超过上海、深圳,成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市。在强有力的制造业带动下,苏州民营经济发展趋势向好。数据显示,目前,苏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7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 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 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今年,苏州共有 28 家企业入围 "2020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 ",上榜企业数位列全国第一。(记者 王天驰 文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