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慧,江苏爱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他掌舵的爱康集团从制造铝边框等光伏配件起家,仅用5年时间,公司完成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以光伏配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利用上市后募集的资金,爱康开始实施战略转型,由单纯的制造业向太阳能电站投资、开发、运维等业务拓展,并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
12月6日,2016“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新鲜出炉,江苏爱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全球第46位,中国第13位。从2006年到2016年,爱康集团董事长邹承慧仅用10年时间,就带着爱康集团站在能源互联时代的潮头。实际上,爱康的速度一直让业界人士惊呼:5年时间,爱康完成了从光伏铝制品配件公司到A股首家光伏配件上市公司。而最近的5个年头,他又带领爱康集团从光伏配件制造商转型成为光伏电站综合运营商。如今,凭借“能源+互联网+金融”,爱康撬开能源互联网时代大门。邹承慧说,“未来的爱康,将会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转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从而将全球的电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说这话时,邹承慧言笑晏晏,温文尔雅的气质散开,与外界盛传的“咄咄逼人而又桀骜不驯”黑马气质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言:“爱康要用安静的力量让梦想花开!”
关键词:信念
“我要让世界因我不同”
1997年,邹承慧从湖南大学金融信息专业毕业。彼时,这个专业很走俏,以至于他刚走出校门,手里竟然握着4家银行的录用合同。因缘际会,邹承慧来到中国农业银行江阴支行信贷科工作。在邹承慧的改革推动下,该行完成了一年十五六亿元的贷款发放工作,这个成绩一度让当时的行长激动得“手舞足蹈”。
2001年,邹承慧跳槽至江阴海达集团。在此期间,邹承慧架设的B2B业务版图,不仅推动集团的年出口额从150万美元飙升至3000万美元,业绩居B2B国内同行业首位,更将由自己命名的海达铝制品外贸品牌做到全球同行业第17名。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邹承慧应该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放弃高薪去开一家前途未知的公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冒险的决定,而彼时功成名就的邹承慧,根本不需要冒这种风险。
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吸引邹承慧去冒险的,正是“信念”二字。事实上,这么多年,他也是靠这两个字闯过来的。邹承慧说,“我从小就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因我不同!”
邹承慧出生在江西南康的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山村。回望童年,邹承慧的表情略显寂寞。在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小山村,邹承慧显得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他爱看书,爱思考,爱探索,因此当他一次次抛出别的小伙伴不懂的问题时,受到的却是冷落和嘲笑。尽管如此,他却不愿意随波逐流,更愿意去坚守内心的那个自己,也正如此,他没有选择去走一条大多数同龄人所走过的路——读完中专而养家糊口。
尽管梦想有朝一日“让世界因我不同”,但创业却不在邹承慧的计划之内。
2005年,一切开始有了变化。当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施正荣带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并以23亿美元身家成为中国新首富,报道铺天盖地。而邹承慧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首富并非站在神坛之上,他就在自己家门口。更让他触动的是,他发现他所推广的铝材也是光伏相关产业链的一环。
机会紧随其后。2005年,住友商社的日方代表找到了合作多年的邹承慧,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很了解你,也看好你,你愿不愿意跟我们合作?”邹承慧点头应允。也正是这一刻的决定,彻底改变了邹承慧的人生轨迹。
2006年2月,爱康太阳能器材有限公司成立了,32岁的当家人邹承慧,带着3个大学生、10个工人和20万元资本,在租来的破旧厂房里,开始了追逐阳光之旅。
关键词:珍惜
“客户至上,感恩有你”
如果说坚定的信念是邹承慧不灭的发动机,让他的身躯迸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那么珍惜则是邹承慧的事业保障。
10年来,爱康集团资产突破200亿元,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营业务涵盖新能源、新金融、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集团下辖200多家子公司,客户遍及全球。在邹承慧看来,这与爱康对客户的珍惜是分不开的。
爱康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持续创新,拥抱变化,以贡献者为本”,而“客户至上”排在所有的理念之首。
创业初期,爱康的第一个目标客户是夏普,公司当时的13个人整天围着夏普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最终达成了与夏普的初次合作。然而,合同刚签完,原材料价格上涨。“虽然我们知道做下去肯定不会盈利,但我们感觉到做事要诚信,最后还是按照合同价格供货,这让对方很感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和夏普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也是爱康对客户珍惜的表现所在。“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爱康产品的瑕疵率(PPM)仅为百万分之十五。
纵观爱康的发展轨迹,一个醒目的特点在于,每当整个行业陷入危机或低谷期时,爱康总能逆势而进,实现重大突破。“秘诀在于,我们总能嗅出先机,适时进行关键的战略转型。” 邹承慧说,“爱康非常注重核心力的建设,优质的人才组成了爱康的‘智慧大脑’。”
创新是公司生存的根本。在邹承慧看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做到人的产业升级,创新才是可持续的。邹承慧说,“爱康可能是最舍得花钱和最舍得在员工身上下功夫的公司!”在爱康集团,尊重并重视员工,把员工当成特别客户去爱护,并当成一份稀缺的资源去经营。“爱康的用人理念是:让工人不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情感、被重视的人。” 在爱康,高管所有的硕士学费全部报销,基层工人的学士学费全部报销。“很多人说我唯学历论,但爱康人的基因就是爱学习和经常探索。” 因此,除了邹承慧本人在长江商学院读博士外,在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有爱康人的身影。如今,爱康 5000多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000多人。这其中,有不少人才的技能就是公司在投入“脑袋”时积累的。
关键词:分享
“引领能源新生态,创享绿色新生活”
在邹承慧看来,一个企业的好与坏,并不是看它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社会价值。“爱康的铝边框做到了世界第一、支架做到了中国第一,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只是为我们的绿色梦想服务的一个‘轮子’。我们的绿色梦就是紧紧围绕‘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发展绿色能源,建设美好家园。这是我最想要的东西。”
2011年下半年,爱康收购了青海蓓翔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80%的股权,宣告进军发电市场。“发电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邹承慧说。投身光伏产业多年,他一直忧心于中国部分偏远地区的“用电难”状况。蓓翔公司所在的青海省,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电,生活与现代都市隔着难以逾越的高墙。邹承慧记得,当地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里,几块简易的太阳能电池板,只能支持最高5瓦的照明,遇到阴雨天,整个村子晚上一片漆黑。
“如果爱康深耕光伏发电产业,将成熟的电站系统植入偏远地区,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可以变革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怀揣强烈的使命感,邹承慧带领集团在光伏电站开发领域“排兵布阵”。这种扶贫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稳收增收,而且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税收、解决就业、解决GDP能耗,太阳能电站的发电收益上交国家税收后,政府又可以拿来扶贫,一举多得,良性循环。
邹承慧将光伏扶贫项目的第一站选在了他的家乡——江西赣州。越来越多的县市区邀请爱康合作进行光伏扶贫,截至目前,爱康已经和全国35个贫困县市区签订了重要的战略框架协议,合作范围不仅限于光伏扶贫,还涵盖了每个县市区的整个新能源建设,包括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发电等,还有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基建类项目融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