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生命能量的源泉,而人工心脏则是众多心衰患者的福音。近日,世界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顺利完成首次临床试验,为一位等待心脏移植的年轻女士迎来12天的黄金时间。
而这颗“心脏”正是由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与武汉协和医院联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供体心脏(简称“供心”)在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眼中,是生命的最后希望,可以帮患者争取更多的等待“供心”时间。
前不久,武汉协和医院为一名心衰患者施行了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辅助手术(Extra-VAD),并在12天后,成功为其实施供心移植。这是苏州制造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首次临床使用。
临危受命,首次临床试验成功!
来自广东湛江的患者,曾于2020年在当地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术后不久再次出现咳嗽、气促,并伴有剧烈胸痛。在武汉协和医院,患者被发现全心扩大、收缩无力,心功能严重衰竭,急需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然而,在有限的供心条件下,O型血的她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等待过程中,程女士病情不断加重。
“如果我们不去干预它的话,患者很有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等到那时候再去救治的话,存活的几率就非常低。”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医生李平说,经过前期多轮动物实验证明技术可靠性后,他们团队才决定采用苏州心擎公司研发的这款微创体外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为患者赢得更多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时间。
手术中,医生从患者的右侧肋骨与腋动脉处插入两根插管,让患者血液从左心房引出,经过体外泵,再经控制器,将血液泵回体内。整个手术仅耗时1小时15分钟。
术后10小时,患者就进行了气管插管拔除;3天后,就开始正常进食;5天后,就能推着控制器下床活动了。在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296小时38分钟(约12天)的辅助支持后,患者成功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在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后,目前,患者血液循环稳定、心率平稳,整体恢复状态良好。这些体征都表明这次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临床试验的成功!
6年磨一剑,“中国心”,苏州造!
在这次临时试验中使用的世界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是由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与武汉协和医院联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017年,现任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的颜翊凡与公司创始人徐博翎共同将公司安在了苏州。心擎医疗主要在体外生命支持设备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具备国际公认提升血液相容性的核心技术途径——磁悬浮技术、最新计算流体力学优化技术和特殊轴承结合驱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这些技术,正是这颗体外人工心脏的核心。心脏其实是给我们身体泵血,但如果心脏到了心衰的状态,它就无法达到原本的血液输出量,患者也就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这时候我们的体外人工心脏就可以充当一个“泵”的作用,把血液取出来,再打回到身体中。
传统的生命维持技术会对血液造成破坏。而这颗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采用的是全球最先进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与全磁悬浮技术,性能达到国际血液相容性最高标准。血液流体力学设计则优化了血液相容性,可以为患者最长提供30天的等待时间,并能大幅降低手术创伤性与副作用。
“确实,在这12天的时间里,我们明显感觉到,心擎医疗研发的这款体外人工心脏对血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几乎是没有输血的。特别是血小板,都没有去申请。”李平表示,一直以来,安全、有效、创伤小是进行体外人工心脏研发与临床应用的最终目标,心擎医疗的这款体外人工心脏做到了。
做好“一号产业”,苏州坚定不移!
“入驻苏州,是我们做的最好的决定。”颜翊凡说,“特别是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就落户在我们园区。对于医疗器械而言,产品的检验、试用、审批等等环节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与检验所对接,大大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也提高了我们的研发效率。”
“医疗器械产业正在苏州蓬勃发展,我们也非常幸运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从产品研发到成果转化,苏州政府都有相应的补贴扶持政策,包括研发费、临床注册费、知识产权补贴、成果转化补贴等等。补贴力度大,补贴项目多,是医疗器械产业最好的温床!”
如今的苏州正在坚定不移地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全力打造。持续完善支撑保障,营造综合最优生态,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了苏州的“小目标”。
据了解,2020年,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收2104亿元、同比增长21.5%,工业产值1752亿元、同比增长20.6%。
今年1至6月,产业营收和产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6.9%,全市新增8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数达25家。今年,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也获批落户苏州。
日前,2021年度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政策性资助首批市级资金正式兑现,聚焦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和前沿生物技术,共有217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