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产业园随之诞生。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业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产业园出现在欧洲,19世纪末,产业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而出现,最早的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园和德国鲁尔工业园。二战后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企业集群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产业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
现在提到产业园,大家都较为熟悉了。而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又是大家鲜少知晓的概念。据了解,全国目前仅有两家产业园发展促进会,一家在深圳,另一家就在苏州。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成立已有一年半的时间,秘书长沈源回顾这一年多,收获颇丰。
一个概念落地,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8年9月,当时沈源还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负责产业园投资发展,一次调研的机会来到深圳考察。他发现深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产业集群。深圳各类产业园累计超过7000家,75%规模以上企业和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都来源于产业园。在走访了深圳的标杆产业园、学习了产业园之间“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之后,沈源诞生了为苏州各产业园搭建交流平台的想法。
苏州工业基础好,全市产业园众多,但各产业园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打通产业园之间“隐形的围墙”,串联产业园之间的“信息孤岛”,让各具优势的产业园之间加深交流协同进步,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这样的想法在沈源内心越来越坚定。结合自己此前在产业投资和园区发展领域积累的经验,沈源开始和几家相对熟悉的产业园对接,并提出这个想法——成立苏州产业园联盟。
产业园涉及行业面广,又分布在苏州各行政板块,且无统一对口管理部门。为形成联盟可行性方案,早期调研全靠筹备小组成员一家家产业园登门走访,与负责人进行访谈,期间需要协调的关系众多,调研报告也几易其稿。2019年7月,产业园联盟成立方案获得官方正式批复,沈源望着办公桌上数万字的调研报告,激动万分。从概念到落地,从联盟到促进会,筹备过程历时10个月之久。
早期,产业园促进会的发起单位一共有5家,分别是苏州启迪科技城、苏州纳米城、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加坡腾飞科技园、阳澄湖节能环保产业园,众人拾柴火焰高,这5家产业园联合初期30家会员单位共同成立了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2019年8月16日举办了成立大会,长三角首家产业园促进会正式落户苏州,由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胡波担任首任会长。
截至目前,促进会已有会员单位150多家产业园,涵盖近5万家中小企业,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大数据、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大健康、纳米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行业。
产业集群,用群体的力量谋发展
沈源介绍说,促进会成立一年半以来,不断整合全市的产业园载体资源,充分发挥产业园对创新企业的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管理、服务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是促进会始终不变的宗旨。
围绕这一宗旨,促进会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六大重点产业领域。今年,协会又新增了文化产业作为聚焦对象。
促进会联合相关产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在提升产业园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解决资产证券化、流动化和有效监督等方面问题,助力企业有效利用国家政策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不断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促进会对苏州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当前,苏州中心城区资源空间较为紧张,有提升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需求。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周边压力,为确保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主动创新求变,用好用足剩余空间,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形象。
为此,苏州市产业园促进会组织行业力量,联合产业园区、科技龙头企业、高校、资本、产业服务商共同打造“新型都市工业发展中心”。中心旨在通过发展新型都市工业,让工业重回主城,产业加速迭代,制造“上楼”,要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压力的双重压力下提升核心竞争力。
整合资源,巧“借力”服务园区
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成立一年以来,积极推进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加强多方合作。
经过不断的磋商、共谈,目前与多方院校达成了战略共识,为促进院校实验室科研成果技术转移,赋能商业化项目,与更多的园区载体共建产业应用实验室,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促进会已经与牛津大学、上海交大、悉尼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德国KIT工业研究院等,达成合作共识。
促进会在做好平台资源对接的同时,尤为重视与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先后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园研究院、新型都市工业发展中心以及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北京)交流中心、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滁州)交流中心,加强与各地产业园区之间的互动及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会特别成立了公共事务部,帮助政府的政策宣传落地,该部门还为产业园和企业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对接服务。此外,促进会还成立了产业专家智库,首批吸收14名国内产业专家入库,为产业园及园内企业提供“外脑”咨询,后期还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承接一些专业调研、培训及会展服务,实现新型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
抓发展首先必须强党建,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求发展实效。促进会不断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立体式“红色矩阵”,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效能。通过党支部联动建设促产业发展,推动党建为企服务最优化、机关惠企成效最大化,打通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年多来,促进会坚持党建引领促服务,红色矩阵谋发展的原则,未来将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季度例会和考评制度等运行机制,创新联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企业合力,为园区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迈出苏州,让脚步走得更远
促进会通过提升产业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搭建创新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产业招商服务联盟,引进国内外重点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项目在苏州的落地,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深度服务苏州的同时,促进会也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响应产业升级政策,做好产业服务工作。面向领军企业及其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的关联企业进行深度服务。“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将苏州产业园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进行输出,扩大苏州在长三角的影响力。” 沈源解释说。
立足苏州,走向全国,融入国际,是协会始终坚持的目标。在疫情爆发前,苏州市产业园发展促进会会长胡波一行曾赴欧洲考察,期间就科技园区建设与协同创新方面与欧洲知名企业、科技园区、大学、创新团队和投资机构等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交流。
促进会重点考察了多家欧洲知名机构,深入交流了园区运营发展、创新生态建设、入驻项目服务等经验,达成了依托政府,联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科技园区及进行双边投资的合作意向。相信未来,促进会将携手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和地区,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助力苏州片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